忘記 Skype,記住 “愛沙尼?亞”
如今我們談到獨角獸公司,基本都會想到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市場。但在互聯網普及之初,歐洲是重要的創業熱土,而其中一個代表性國家的名字中國人可能比較陌生——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在獨立之后,把互聯網和數字化作為國家支柱性產業,大力鼓勵相關創業,而這里也的確誕生了諸多“獨角獸”,并且形成了一個創業生態。其中的代表就是曾經風靡全球的Skype。這款誕生于2003年的即時通訊工具一度擁有超過10億的注冊用戶,并被硅谷巨頭高價追捧,但在過去十多年里又一步步式微。近期,其母公司微軟宣布Skype將在2025年5月25日正式停止運營。所以,Skype為什么誕生在愛沙尼亞?為什么在火遍全球后又失去了影響力,逐漸發展到停運的地步?它如何影響了歐洲和全世界?
愛沙尼亞自從1991年脫離蘇聯后,就把發展互聯網放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推動了從上到下的數字化轉型。這一決策首先基于蘇聯時期的技術基礎,早在1960年蘇聯就設立了愛沙尼亞科學院控制論研究所,愛沙尼亞本土的兩所頂級高校也都有很強的數學、計算機科學實力。1996年愛沙尼亞發起了一個“虎躍計劃”,目標是從基礎教育開始普及互聯網:所有學校配備電腦、接入互聯網;所有老師都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學會利用互聯網備課,給學生上課都用電子課件。整個計劃很成功,愛沙尼亞的確培養了大量高水平的程序員和極客,而互聯網創業的氛圍也由此孕育,Skype正是其中的代表。
它的創始人是瑞典電信運營商Tele2的兩位員工,創始團隊有4位愛沙尼亞程序員。他們創業的核心技術是P2P(peer to peer,點對點網絡),這是一種分布式的網絡架構,也就是這個網絡的每個使用者同時都是數據的發布者和請求者,這樣就避免了數據集中通過單一服務器傳輸可能造成的故障和阻塞。打個比方,傳統的集中式網絡架構相當于所有人借書都需要去圖書館,如果圖書管理員不在,就沒法借書了;而P2P是所有人都可以互相借書和傳遞書訊。Skype的核心功能——網絡通話——就是通過P2P技術實現的,相比于當時主流的長途電話,它不僅流暢穩定,而且信息加密,更關鍵的是通過網絡傳輸,價格接近于零,這使得Skype在2003年上線之后,用戶迅速增長,到了2005年4月,下載量已經突破1億次。看上去,Skype會迅速崛起成為新的互聯網創業神話,但很快,它就被創始團隊賣掉了。
2005年,當時發展迅速的eBay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Skype這款產品及公司,這也是Skype此后一路坎坷的開始。創始團隊曾在采訪中解釋當時的決定: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投入資源與Skype爭奪市場;Skype的創始團隊擅長從0到1,但不擅長從1到100;eBay給得太多了。
從eBay的角度看,Skype當時增長迅猛,能夠作為獨立業務推動eBay的未來增長。而且他們認為Skype可以和旗下的另一個產品PayPal互相促進,吸引更多的付費用戶。但事后看,eBay的如意算盤不僅沒有打響,還在這筆交易里吃了大虧。首先,它預想的互相促進沒有實現,Skype和其他業務并沒有產生化學反應;其次,也是更關鍵的,eBay在購買Skype時,只買下了產品和用戶,但沒有買下Skype的核心技術——這個技術被創始團隊打包賣給了另一個公司Joltid,后者以技術授權的方式與Skype合作。換句話說,如果Joltid停止向Skype授權技術,Skype這個產品就會變成一個空?殼。
而這個情況的確發生在eBay收購Skype后的第四年。2007年,金融危機來襲,eBay希望讓Skype上市以緩解壓力,創始團隊則聯合私募基金要求回購Skype,并且威脅其他潛在競購者自己會停止Joltid的技術授權。最終創始團隊和銀湖資本為首的財團以19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65%的股權。又過了4年,微軟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私募基金和創始團隊獲得高額回?報。
微軟之所以接盤Skype,一方面是因為不差錢,另一方面是因為它需要Skype來應對消費端和企業端的即時通訊軟件的競爭。當時,企業端的思科是傳統勁敵;消費端既有Google和蘋果這樣的巨頭,又有WhatsApp這樣快速崛起的創業公司,微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產品讓自己在即時通訊領域保持存在感——到了2011年,Skype的月活用戶已經超過1.5億。
但Skype在并入微軟這個更大的巨頭之后,再次出現水土不服。產品端最大的問題是移動端轉型不利。Skype的招牌功能是在電腦上免費打越洋電話,這個功能在移植到智能手機上時,Skype引以為傲的P2P技術卻遇到了麻煩,它要求Skype程序長期運行,但這會耗費大量電量和流量,而一旦手機系統阻止Skype的后臺進程,用戶就容易收不到來電或消息。
為此,微軟決定用自己的云服務取代P2P架構,而這就動了Skype的根基。一方面,這個調整導致很多用戶在不同設備上收到相同的消息和通知,用戶體驗很差;更重要的是,很多用戶產生了隱私恐慌。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的崛起也讓Skype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存壓力,這其中包括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和微軟自己孵化的Teams。
內憂外患下,Skype又出了一大昏招。2017年,它做了一次大改版,希望挽回頹勢,但這個改版直接把Skype推向深淵,改版后產品口碑一落千丈。借用科技媒體The Verge的報道標題就是:“好像所有人都討厭Skype的新版本”。因為微軟團隊幾乎在Skype上復刻了一個Snapchat,增加了大量社交平臺功能,然而老用戶只是想用Skype來打電話。
一年后,微軟把Skype改回了原來的模樣,但為時已晚,大量用戶已經流失。到了2021年,微軟關停了專門針對企業客戶的Skype for Business,并用Teams取而代之。2023年,微軟最后分享了一次Skype的數據,其用戶數量只剩下3600余萬,Skype的結局幾乎已經確定。
如今Skype即將停止服務,但它的遺產仍在發揮影響。Skype的創始成員及員工紛紛成為創業者,有媒體將他們稱為“Skype黑手黨”,這些人的公司正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歐洲。兩位創始人中,Niklas Zennstr?m創辦了歐洲風投機構Atomico,投資了知名手游公司Supercell和Rovio,以及瑞典“支付寶”Klarna。Skype最早的幾位程序員中,Jaan Tallinn成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投資者。
回到Skype自身,由于創始團隊過早退出,這款產品在反復出售的過程中成了大公司的工具,喪失了自己的調性與更多可能性。商業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