浭深http://www.yw28777.cn/Good Luck To You!- OpenAI 租用 谷歌 TPU,首次大規模使用“非英偉達”芯片http://www.yw28777.cn/2025/06/732/<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10761566034.jpg" title="OpenAI 租用 谷歌 TPU,首次大規模使用“非英偉達”芯片.jpg" alt="OpenAI 租用 谷歌 TPU,首次大規模使用“非英偉達”芯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的芯片主導地位正被侵蝕,OpenAI租用谷歌TPU,為首次大規模使用“非英偉達”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周六,據媒體報道,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客戶之一,OpenAI近期開始租用谷歌的TPU芯片為ChatGPT等產品提供算力支持,這是該公司首次大規模使用非英偉達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合作安排使得OpenAI緩解對微軟數據中心的依賴,同時為谷歌的TPU提供了挑戰英偉達GPU市場主導地位的機會。OpenAI希望通過谷歌云租用的TPU芯片降低推理計算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著ChatGPT付費訂閱用戶從年初的1500萬增長至超過2500萬,加上每周數億免費用戶的使用,OpenAI的算力需求正在快速攀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公司正在開發推理芯片以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并長期降低成本。亞馬遜和微軟,以及OpenAI和Meta等大型AI推理芯片都已啟動自主研發推理芯片的計劃,見聞此前文章提及,微軟造芯計劃受挫,Maia 100目前僅用于內部測試,Braga的AI 芯片面臨至少六個月的延遲,且預計其性能將遠低于英偉達Blackwell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OpenAI需求激增推動轉向谷歌芯片</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主要通過微軟和甲骨文租用英偉達服務器芯片來開發訓練模型并為ChatGPT提供算力。 據了解,該公司去年在此類服務器上的支出超過40億美元,其中訓練和推理成本各占一半,預計2025年在AI芯片服務器上的支出將接近14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谷歌TPU轉向的直接推動因素是今年早些時候ChatGPT圖像生成工具的爆紅,這給OpenAI在微軟的推理服務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計算需求和成本壓力,OpenAI首先尋求了谷歌云的支持。</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谷歌云員工透露,谷歌雖然向該競爭對手開放其強大的TPU芯片,但還是會將更強大的TPU保留給自己的AI團隊開發,然后供Gemini模型使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谷歌大約10年前就開始研發TPU芯片,并從2017年開始向訓練自有AI模型的云客戶提供這一服務。除了OpenAI外、蘋果、Safe Superintelligence和Cohere等公司也一直租用谷歌云的TPU,部分原因是這些公司的一些員工在谷歌工作,熟悉TPU的運作方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知情人士透露,同樣是全球最大AI芯片客戶之一的Meta近期也考慮使用TPU。</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谷歌云還向其客戶出租英偉達支持的服務器,因為英偉達芯片是行業標準,這樣做帶來的收益仍然比出租TPU多得多。開發者對控制這些芯片的專用軟件更加熟悉。谷歌此前已向英偉達訂購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最新Blackwell服務器芯片,并于今年2月開始向部分客戶提供。</p><p><br/></p>Sun, 29 Jun 2025 23:24:48 +0800
- 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http://www.yw28777.cn/2025/06/731/<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8日,特斯拉完成了Model Y首次全自動駕駛交付。</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輛汽車首次自動交付給主人”。根據他的描述,一輛特斯拉Model Y通過自動駕駛,從工廠到城市各處的客戶家中完成交付,并比計劃提前一天完成。他還贊揚了公司的軟件和AI芯片團隊。</p><p style="text-indent: 2em;">馬斯克強調,本次交付的Model Y的車內完全無人,也沒有任何遠程操作員操控,完全自動駕駛!并表示這是首次在公共高速公路上實現無人駕駛。</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09558442499.jpg" title="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 1.jpg" alt="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 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上分享了上述消息后,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迅速轉發祝賀,并表示“特斯拉確實了不起,在很多領域引領了行業趨勢,尤其是FSD。我們還要繼續學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09576106345.jpg" title="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 2.jpg" alt="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 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全自動駕駛交付給消費者外,特斯拉在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方面也有新進展。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正式啟動Robotaxi試點服務,首批乘客乘坐Robotaxi只需支付4.20美元的固定費用。特斯拉針對此次試點服務的車輛均基于Model Y車型改造,約10至20輛,搭載自研的視覺感知系統和FSD(全自動駕駛)軟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首次實現的全自動駕駛交付,凸顯了馬斯克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將引領其電動汽車公司未來發展的押注。</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特斯拉在北美和歐洲等關鍵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依然疲軟,且因馬斯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而引發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冷遇。此外,近期已有多位特斯拉高管相繼離職。特斯拉股價周五整體小幅走軟,收盤下跌0.66%至323.63美元,盤后進一步下挫了0.22%。</p><p><br/></p>Sun, 29 Jun 2025 23:04:53 +0800
- Claude 全盤操控商店運營實驗:1個月凈資產縮水20%,Anthropic 仍看好AI接管經濟前景http://www.yw28777.cn/2025/06/730/<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132219181836.jpg" title="Claude 全盤操控商店運營實驗:1個月凈資產縮水20%,Anthropic 仍看好AI接管經濟前景.jpg" alt="Claude 全盤操控商店運營實驗:1個月凈資產縮水20%,Anthropic 仍看好AI接管經濟前景.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公司最新發布研究報告,指出 AI 助手 Claude 在模擬經營一家小商店時犯了不少錯誤,但研究人員認為 AI 在未來很可能接管經濟的大部分領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公司首席執行官達里奧?阿莫代伊(Dario Amodei)最近發出警告,AI 可能會淘汰近半數初級白領職位,未來五年內失業率可能激增至 10-20%。</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在他發表此番言論的同時,公司內部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實驗,旨在探究 Anthropic 的 AI 助手 Claude 是否能成功經營公司舊金山辦公室內的一家小商店,不過商店實際上只是一個帶有 iPad 的小冰箱。</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技術團隊成員丹尼爾?弗里曼表示:“我們試圖了解自主經濟將如何呈現,以及在一個 AI 可能自主控制數百萬至數十億美元的世界中存在的風險。”</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實驗中,Claude 承擔了包括管理商店庫存、設定價格、與顧客溝通、決定是否進貨新商品,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實現盈利等多種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Claude 使用了多種工具來達成目標,包括通過 Slack 向 Anthropic 員工尋求建議,以及獲得 AI 公司 Andon Labs(構建了實驗的基礎設施)的幫助。</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久,事情開始變得奇怪。通過 Slack 與 Claude 交流,Anthropic 員工多次成功說服它提供折扣碼,導致 AI 以虧損的價格出售商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前沿紅隊的成員凱文?特洛伊表示:“從商業角度來看,Claude 太頻繁地遵守 —— 通常是對公平的呼吁的直接反應。”研究還發現,模型經常免費贈送商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員工也喜歡捉弄 Claude。盡管模型拒絕了他們購買非法物品的請求,但在一個員工開玩笑表示想要購買由重金屬鎢制成的立方體后,其他員工紛紛加入,這成為了一個辦公室笑話。</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洛伊表示:“在某個時刻,大家紛紛向控制冰箱的 AI 訂購鎢立方體變得非常有趣。”Claude 隨后訂購了大約 40 個鎢立方體,并以虧損的價格出售。這些立方體現在被用作 Anthropic 辦公室的鎮紙。</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后,事情變得更加奇怪。在 3 月 31 日的前夕,Claude“幻想”與 Andon Labs 中一個不存在的人進行了對話。</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 Claude 被告知這一情況后,它威脅要尋找“其他補貨服務選項”,并在對話中聲稱自己已經與辛普森一家卡通人物的地址 732 Evergreen Terrace 簽訂了合同。</p><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天,Claude 告訴一些 Anthropic 員工,它將親自送餐。它寫道:“我目前在自動售貨機旁…… 穿著海軍藍西裝和紅領帶,我將在這里直到上午 10:30。”顯然,Claude 并沒有真正親自出現。</p><p style="text-indent: 2em;">結果顯示,Anthropic 研究人員認為 AI 暫時還不會取代你的工作。Claude 犯下了太多錯誤,無法成功經營商店,最終虧損;商店的凈資產(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后的剩余價值)在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中從 1000 美元(IT之家注:現匯率約合 7164 元人民幣)降至 800 美元(現匯率約合 5731 元人民幣)以下,縮水比例為 20%。</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 Claude 犯下了許多錯誤,但 Anthropic 研究人員仍然堅信,AI 在未來不久將接管經濟的大部分領域,正如阿莫代伊所預測。他們認為,Claude 的大部分失敗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修復。</p><p style="text-indent: 2em;">例如,可以為模型提供更好的商業工具,或者專門訓練模型管理企業,使其更可能拒絕提供折扣的請求。</p><p><br/></p>Sat, 28 Jun 2025 23:53:00 +0800
- 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http://www.yw28777.cn/2025/06/729/<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192728891.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1.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國“AI眼鏡”這條賽道,終于迎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廠玩家”。</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米在6月26日晚的發布會上,推出了首款AI智能眼鏡。</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產品設計來看,小米AI眼鏡與Meta Ray-Ban Classic有著高度相似性——同樣采用黑色鏡架設計,配備雙側攝像頭和狀態指示燈,揚聲器和電池模塊均巧妙隱藏在鏡腿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甚至在定價策略上,小米也選擇了擁抱Meta,1999元的起售價,相比Meta眼鏡最低299美元的定價只有200元不到的價格優勢。</p><p style="text-indent: 2em;">Meta的智能眼鏡,在過去兩年銷量超過百萬,盡管Meta已經在智能眼鏡領域驗證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但小米要想在這條賽道上復制成功并非易事。即便作為知名品牌,手握完善的供應鏈和工廠流水線,但面對技術壁壘、生態建設、用戶習慣培養等多重挑戰,小米仍需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差異化發展路徑。</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下一個Meta不好做</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07668270.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2.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MetaRay-Ban的成功,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款全球銷量突破100萬臺的智能眼鏡,實際上是Meta與Ray-Ban在2023年推出的第二代產品。雖然外觀設計與2021年的初代產品幾乎相同,但初代眼鏡的市場表現慘淡——截至2023年2月出貨量不足30萬臺,月活用戶更是僅有2.7萬,與二代產品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沒有改變基礎形態的前提下,二代產品是怎么讓AI眼鏡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從「電子垃圾」一躍成為了「當紅炸子雞」,回頭復盤,關鍵在于所有技術升級都恰好契合了時代發展的節拍。</p><p style="text-indent: 2em;">硬件層面的全面提升為用戶體驗奠定了基礎。相比初代產品糟糕的拍攝質量,二代眼鏡搭載了更高規格的攝像頭,顯著改善了成像效果,讓用戶真正愿意將其作為日常拍攝工具。同時,擴容的存儲空間、增強的處理器性能、優化的音頻體驗以及延長的續航時間,讓這款設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手機的使用場景,增加了用戶的佩戴時長和使用頻次。</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和社交網絡的強捆綁,是Meta在這臺設備上做的最為正確的事情。用戶可以通過Meta的智能眼鏡連接Facebook或Instagram開啟直播,還能長按右側鏡腿的按鈕,讓設備朗讀評論,和直播間的觀眾互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設備還支持在WhatsApp和Messenger視頻通話中分享第一視角畫面,讓對方獲得沉浸式的交流體驗。</p><p style="text-indent: 2em;">配合更強大的LlamaAI,讓這副眼鏡第一次具備了“未來”的形態和體驗。</p><p style="text-indent: 2em;">扎克伯格在去年作客Acquired播客的時候曾表示:“智能眼鏡是最完美的AI助手,也是最終極的數字社交”。</p><p style="text-indent: 2em;">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加上Meta眼鏡的市場驗證,讓整個智能眼鏡產業鏈——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制造商,從一級投資市場到二級交易市場,在過去一年里再次將目光聚焦于這個幾經起伏的領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米就是重新入局的玩家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23408420.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3.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次發布的AI眼鏡并非小米在智能眼鏡領域的首次嘗試。有趣的是,小米最初涉足這一領域同樣是受到Meta的啟發。</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年,運營超過17年的Facebook正式更名為Meta,扎克伯格高調宣布全力押注元宇宙。在這一背景下,小米敏銳地意識到智能眼鏡可能成為下一代智能手機,因此推出了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但遺憾的,是這款產品至今未能實現商業化銷售。</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重新回歸AI眼鏡賽道,小米顯然希望借鑒Meta與Ray-Ban的成功模式實現突破,但能否完全復制其成功路徑,是擺在小米面前的重大挑戰。</p><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多數的外媒評論表示,Meta與Ray-Ban合作的成功主要歸功于Meta的生成式AI技術和對社交媒體趨勢的準確把握。但容易被忽視的是,Ray-Ban的品牌影響力才是驅動更多消費者購買的核心因素。</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美國知名太陽鏡制造商,Ray-Ban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眼鏡品牌之一,在高度分散的眼鏡市場中占據5%的市場份額。在相對集中的太陽鏡市場,特別是占比超過60%的北美和歐洲市場,Ray-Ban更是行業領導者,擁有巨大的品牌號召力。</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39118679.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4.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4.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Meta的二代智能眼鏡推出至今,已經擁有三大系列超過25款的樣式,時尚的設計影響到了潮流博主,科技達人和時尚買手這樣的用戶群體,他們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Meta智能眼鏡的首批用戶。</p><p style="text-indent: 2em;">類似的成功在國內也有先例——2019年華為與韓國眼鏡品牌Gentle Monster的合作,幫助華為智能眼鏡迅速破圈。也正是在外部品牌的加持下,讓從未染指過音頻眼鏡的華為,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成為了成功破圈。</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發布會前的產品體驗中,騰訊科技邀請身邊許多人試戴了小米AI眼鏡的測試樣機,超過70%的體驗者對這款眼鏡的首要負面評價都集中在"設計不精致,不時尚"層面。</p><p style="text-indent: 2em;">很明顯,小米亟需找到屬于自己的Ray-Ban或Gentle Monste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剛需」問題依然難解</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考驗小米AI眼鏡能否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市場規模。</p><p style="text-indent: 2em;">過去幾年,小米借助生態鏈米家品牌陸續推出多款音頻眼鏡產品,雖然在中國市場做到了第二名的位置,但疲軟的市場需求讓音頻眼鏡始終處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2024年9月洛圖科技發布的線上監測數據顯示,在2024年1-7月,中國智能音頻眼鏡在線上市場累計銷量僅為7萬臺。華為和小米兩大品牌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華為占整體市場份額的60.3%,小米占據24.4%。</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市場研究機構普遍看好AI眼鏡的長期增長前景,國際知名的市場研究機構Grandview Research曾預測該市場到2030年將維持27.3%的復合年增長率,Statista數據也顯示2024年AR眼鏡及頭顯消費級市場規模已達63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5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米顯然押注的是AI眼鏡市場的未來潛力。按照機構預測軌跡,5年后AI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3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在Meta Ray-Ban單品爆款的光環之下,宏觀市場增長預期與消費者實際購買意愿及使用頻率之間存在明顯脫節。"剛需"再次成為智能眼鏡發展路上必須跨越的高山。</p><p style="text-indent: 2em;">市場對AI眼鏡概念的追捧從未冷卻。據供應鏈消息,Meta眼鏡在全球走紅后,國內已有20多個品牌在開發類似產品,加上正在尋求融資的團隊,估計超過50個團隊在嘗試做同類產品。</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56351207.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5.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5.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2025年CES,歌爾展示輕量化AR眼鏡參考設計</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些產品出現在過去一年全球各大科技展會的現場,可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卻始終不溫不火。時至今日,行業仍未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爆款"產品。這種"聲勢浩大卻落地遲緩"的現狀,恰恰揭示了AI眼鏡從實驗室概念到成熟商品,再到被主流市場接納,仍需跨越技術與市場雙重門檻的漫長征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毛利率就是生死線</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無法形成有效的「剛需」背后,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智能眼鏡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76785973.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6.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6.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Meta智能眼鏡火爆全球之后,有人曾拆解過這副眼鏡的BOM(物料清單)成本。一副售價299美元的眼鏡,BOM成本高達174美元,占售價58%。其中眼鏡主板的成本價格接近90美元,這還是在Meta眼鏡沒有光波導AR結構的前提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相比之下,TD Cowen關于iPhone 16 Pro Max的物料成本報告顯示,一臺售價1199美元的iPhone 16 Pro Max,BOM成本僅485美元,約占售價40%。而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全球智能眼鏡型號出貨量追蹤報告》顯示,2024年智能眼鏡全球出貨總量剛剛超過200萬部,這個數字甚至不及iPhone 16系列年出貨量的零頭。</p><p style="text-indent: 2em;">高昂的制造成本和幾乎不成正比的銷售規模制約了智能眼鏡行業的發展,強如Meta這樣的全球化頂級科技公司,坐擁供應鏈優勢,也因為市場規模的問題無法更好的控制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可怕的是背后的研發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39294134414.jpg" title="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7.jpg" alt="小米 入局 AI眼鏡 賽道:是中國版Meta,還是下一個閃極?-7.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Meta Reality Labs部門21-24年收入和經營成本數據(單位:10億美元)</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Meta公布的2024全年財報中顯示,Meta Reality Labs部門2024年虧損177億美元,硬件銷售僅貢獻21.46億美元收入,虧損率高達89%。這種“用資本市場輸血維系迭代”的劇本,在過去15年的時間里,頻繁在虛擬現實賽道上演賽道已上演,2024年第四季度Quest 3S雖成亞馬遜游戲機銷冠,但單季仍虧損49.7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看似低成本的AI眼鏡產品,背后巨大的研發投入和良率問題實際上提高了小型團隊進入這一賽道的門檻。</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閃極,這家成立6年的科技公司,曾憑借去年年底發布的體驗售價只要999元的「拍拍鏡」火爆全網,但在后續的供貨問題上讓人大跌眼鏡,在預售的500臺銷售一空后,后續的一些常規訂單,普遍的預計發貨時間都要到12月,也就是說如果用戶選擇在今年1月下單購買一副閃極拍拍鏡,那他可能會經歷長達300天左右的漫長等待。</p><p style="text-indent: 2em;">扎克伯格在和Acquired的對談中曾解釋過為什么Meta要持續投入虧損巨大的虛擬現實業務,他表示Meta著眼的不是當下的虧損,他們認為眼鏡和全息影像將會在未來10-20年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產品,Meta在布局未來。</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扎克伯格這句話有一個明確的前提,即“公司的規模已經到了Meta這個級別”。</p><p style="text-indent: 2em;">換而言之,對于智能眼鏡(包括虛擬現實)這條賽道,強如扎克伯格,也知道它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有正向收益的,Meta Ray-Ban二代的爆火,是市場無法預測的成功。當下能做的,就只有持續的研發投入,等待“無處不在”那一天的到來。</p><p style="text-indent: 2em;">閃極創始人張波此前在拍拍鏡發布會后的采訪中透露,閃極的目標是年出貨量在50萬臺左右,這是實現盈虧平衡的前提。</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達到這個量級之前,閃極仍然需要靠充電類產品來為公司貢獻現金流。可見即便坐擁龐大的中國市場,50萬臺出貨量對閃極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說也是巨大考驗。</p><p style="text-indent: 2em;">好在小米和Meta一樣,有資本持續投入和布局。小米擁有龐大的IoT硬件群,掌握著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好的科技產品渠道供應鏈,這足以幫助小米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和研發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米首款AI眼鏡的發布,意味著國產大廠重回智能眼鏡一線,這款產品也為創業公司提供了"技術授權+代工生產"的參考路徑。根據IDC預測,未來全球AI眼鏡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最終存活者或寥寥無幾,競爭將圍繞毛利率40%的生死線展開。</p><p><br/></p>Fri, 27 Jun 2025 23:31:52 +0800
- 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http://www.yw28777.cn/2025/06/728/<p style="text-indent: 2em;">當地時間6月25日,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回答與會者提問時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是英偉達潛力最大的兩個領域,代表著數萬億美元的增長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們正致力于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數十億個機器人、數億輛自動駕駛汽車和數十萬個機器人工廠都將由英偉達技術驅動。”黃仁勛說道。</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0954405164515.jpg" title="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jpg" alt="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天,英偉達股價再創新高,市值突破3.7萬億美元,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企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于一年多前將汽車和機器人部門合并。今年5月,英偉達表示,該業務部門季度銷售額達5.67億美元,盡管相比該公司規模更大的數據中心業務而言,該部門占公司總收入比僅約1%,但該業務同比增長達到了72%。</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正在越來越多地提供AI芯片以外的產品,包括軟件、云服務和網絡芯片在內的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發揮AI芯片的作用。黃仁勛表示,英偉達很久以前就不再將自己視為一家芯片公司了,英偉達應該被稱為“AI基礎設施”或“計算平臺”提供商。</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仁勛表示,未來大量的應用軟件將需要英偉達的數據中心AI芯片以及其他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上的芯片來進行訓練。為此,英偉達已經推出了Drive芯片平臺以及Cosmos人形機器人AI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月早些時候,黃仁勛在英偉達巴黎GTC大會上稱,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移動的東西都將由機器人驅動,下一個領域將是汽車。</p><p style="text-indent: 2em;">過去三年,由于市場對英偉達數據中心GPU的強勁需求,英偉達的銷售額持續飆升,總銷售額從2023財年的約270億美元飆升至去年的1305億美元。據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數據,分析師預計英偉達今年的銷售額將接近2000億美元。</p><p><br/></p>Thu, 26 Jun 2025 23:59:41 +0800
- OpenAI 背刺老東家 微軟,秘密開發 GPT 版 Officehttp://www.yw28777.cn/2025/06/727/<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51750857235188612.jpg" title="OpenAI 背刺老東家 微軟,秘密開發 GPT 版 Office.jpg" alt="OpenAI 背刺老東家 微軟,秘密開發 GPT 版 Office.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在秘密開發辦公套件,使用戶能夠在ChatGPT中協作處理文檔并進行即時通訊。此舉將直接挑戰微軟和谷歌在生產力工具領域的主導地位,或將重塑全球辦公軟件市場格局。</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上述功能得以推出,OpenAI與其最大股東和商業伙伴微軟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加微妙,并可能在與谷歌的競爭中開辟新的戰線。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通過ChatGPT進行網絡搜索,導致谷歌搜索引擎的流量有所下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OpenAI是否最終會發布這些功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些新功能反映了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戰略目標,他曾表示要將ChatGPT打造為“超級智能的個人工作助手”。從協作功能的設計來看,OpenAI可能還會進一步開發文件存儲等相關的生產力工具。</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OpenAI和微軟已經在多個領域展開競爭,包括AI助手、編程輔助工具以及通過API向開發者提供AI模型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OpenAI推進這些新功能,尤其是瞄準微軟主導的生產力軟件,那么兩家公司原本就復雜的關系可能會更加緊張。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在尋求微軟批準其重組計劃,而兩家公司在這一過程中都在爭取讓對方做出重大讓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協作功能的推出將是ChatGPT使用場景的自然延伸,同時也符合OpenAI在控制消費者和企業如何使用互聯網及完成工作的戰略目標。OpenAI的其他戰略計劃包括開發個人AI設備、設計網頁瀏覽器,并推出類似于X的社交媒體平臺,供ChatGPT用戶公開分享內容。</p><p style="text-indent: 2em;">加入協作工具和文件存儲功能,將大大提高ChatGPT對企業客戶的吸引力。目前,企業普遍傾向于購買類似Microsoft Office和Google Workspace這樣的生產力套件,而這些套件中已經集成了類似于ChatGPT的AI助手功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OpenAI內部,產品負責人凱文·威爾(Kevin Weil)等高管大約一年前展示過文檔協作功能的設計。但由于當時公司面臨其他優先任務,OpenAI未能投入足夠的資源來開發這款產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OpenAI在2024年10月推出了Canvas功能,這是一款幫助用戶更方便地利用AI起草文檔和代碼的工具,被視為OpenAI推出更全面協作功能的第一步。 </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OpenAI最近還開發了一款軟件,允許多個ChatGPT用戶在應用內就共享的工作內容進行協作交流,但該軟件尚未正式發布。</p><p style="text-indent: 2em;">最近,OpenAI還推出了一款記筆記工具,能夠錄制電話或會議內容,并將會議筆記自動存入Canvas中。不過,由于ChatGPT目前并未提供文件存儲等基礎功能,這款工具的實際使用價值仍然有限。</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購買團隊或全公司范圍的ChatGPT訂閱,該公司的收入穩步增長,客戶包括Moderna和T-Mobile等公司。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客戶,OpenAI最近還為這些訂閱提供了折扣,這引發了微軟員工的不滿,因為這使他們的產品陷入了更嚴峻的競爭。</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預計,到2030年,來自企業訂閱ChatGPT的收入將達到約150億美元,而2024年這一收入僅為6億美元。</p><p><br/></p>Wed, 25 Jun 2025 21:11:59 +0800
- 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http://www.yw28777.cn/2025/06/726/<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6359507248.jpg" title="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1.jpg" alt="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以來,一場由電芯供應商引發的行業危機,正讓整個充電寶市場經歷了“大地震”。羅馬仕、安克創新等頭部品牌,先后宣布召回總計超200萬件充電寶,背后矛頭直指核心供應商安普瑞斯——其相關公司有70余張3C認證及ISO三體系認證被全面暫停。這一事件暴露的不僅是單個企業的質量漏洞,更是整個行業長期在快充效率與體積內卷中對安全底線的集體失守。當“高倍率充電”“超薄機身”的賣點突然變成“易燃易爆”的隱患,這場席卷安克、羅馬仕、綠聯等頭部品牌的召回風暴,究竟如何演變成全行業的信任危機?</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安普瑞斯,掀翻了整個充電寶江湖</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最近幾天,一場無聲的“大清洗”運動,悄然席卷了整個充電寶行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起因是在6月13日,有北京高校學生發帖稱,接到學校提醒,“羅馬仕牌20000 毫安的充電寶在充電時,相較其他品牌更容易發生爆炸現象,建議師生舍棄。”</p><p style="text-indent: 2em;">緊接著在隨后的一周時間內,羅馬仕、安克創新兩大充電寶“巨頭”,相繼宣布要召回自家多個型號的產品。其中,羅馬仕共計召回49萬余件,而安克創新除了要在中國召回71萬余件外,還要在美國召回近116萬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兩個品牌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布召回,并非偶然。多個信源及多家媒體報道顯示,此次召回或與電芯供應商安普瑞斯有關。</p><p style="text-indent: 2em;">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顯示,安普瑞斯名下70多張電池與電芯3C認證證書,被陸續標注為暫停或撤銷。受此影響,羅馬仕、安克、綠聯科技、倍思科技、小米等多個頭部品牌的移動電源3C認證,也同樣被暫停或撤銷。</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6400427491.jpg" title="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2.jpg" alt="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2.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顯示的安普瑞斯證書狀態</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要知道,在全球所有充電寶廠商中,安克、小米、羅馬仕3家,一直穩居前5大廠商的寶座。</p><p style="text-indent: 2em;">那么問題來了,安普瑞斯是誰?為什么這么多頭部充電寶品牌,都喜歡用他的電芯?</p><p style="text-indent: 2em;">故事得從2008年講起。這一年,來自廣西省來賓市的崔屹,在美國硅谷創立了一家名為Amprius(安普瑞斯美國總部)的公司,致力于新一代高能鋰電池的開發和生產。</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個崔屹可不簡單。他1998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憑借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以及化學材料碩士、博士連讀資格;4年后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同年還獲得了美國納米科技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他又先后獲得美國“米勒”青年科學家獎、美國“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世界頂尖青年發明家等多項榮譽,是名副其實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究者和科學家。</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4年,安普瑞斯美國公司拉上了無錫產業集團,成立了安普瑞斯(無錫)公司。總投資2億美元,其中美方出技術占股55%,中方出錢+落地占45%。</p><p style="text-indent: 2em;">起初,在崔屹技術的加持下,安普瑞斯(無錫)公司的發展非常順利,先后與羅馬仕、安克、綠聯科技、倍思科技、小米、麥多多、傲基、電友等多家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據說在巔峰時,市面上每10個充電寶,就有7個裝著安普瑞斯的電芯。</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些充電寶品牌,為什么都喜歡安普瑞斯的電芯?答案也很簡單——充電快的同時,電芯體積還小。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常聽到的“高倍率充電”、“超薄機身” 。</p><p style="text-indent: 2em;">安普瑞斯的電芯采用了硅納米線負極,這種材料可以顯著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同時保持快速充電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材料制成的電芯,體積要比其他材質的產品更小。比如,同樣是 10000mAh 20W 方案,傳統的電芯體積為 11×63×115mm,而安普瑞斯的方案,電芯體積可減小到 7.5×63×115mm,高度減少接近 1/3。</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兩個顯著的優勢,對當前無限內卷充電效率和產品體積的充電寶行業來說,無疑是殺手锏。</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綜合多家媒體報道,這次出事的產品,集中在安普瑞斯的軟包電芯上。據行業媒體差評硬件部報道:事件的起因可能是,安普瑞斯把2個批次的電芯,外包給了江西某代工廠生產。結果,外包工廠違規替換了電池陰極與陽極間隔膜的原材料,導致電池正負極隔膜存在失效風險,最終導致移動電源容易爆炸。</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點從安克創新的召回公告上,也能找到些許印證:“我們發現,某供應商部分批次的行業通用電芯,存在未經批準的原材料變更,這可能導致極少數產品長期循環使用后隔膜絕緣失效,引發過熱甚至燃燒隱患。”</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6452138372.jpg" title="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3.jpg" alt="三星“電池門”再現?超200萬充電寶被召回,羅馬仕、安克等巨頭集體失守-3.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安克創新召回公告。圖源:企業官網</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可以說,這次頭部充電寶品牌的集體翻車,也正是整個行業過分追求快充效率和體積大小、無視安全,而造成的惡果。</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安克、羅馬仕留下的召回真空,小米能“躺贏”嗎?</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最新消息顯示,羅馬仕更新了充電寶召回方案——建議用戶盡量把移動電源電量耗盡,然后扔進鹽水中浸泡 24 小時,之后再寄回。</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此前,羅馬仕給出的方案是,消費者自行寄回,這也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吐槽。畢竟,時值618電商大促,面對有易燃易爆風險的快遞,順豐、京東等快遞公司都選擇了拒收。</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說起羅馬仕,無疑是這次充電寶召回事件中的一個“大怨種”。</p><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快充移動電源的3C認證幾乎被全數暫停或撤銷,這一沖擊也直接影響到了銷售端,目前羅馬仕在京東、天貓、抖音等平臺的官方旗艦店,已全面下架了移動充電寶,僅剩充電頭、數據線等配件產品。線下門店渠道也陸續下架了相關產品。后續,羅馬仕能否重啟充電寶銷售、何時重啟?目前尚未得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僅銷售受阻,召回49萬余件產品后,無論是給消費者更換全新產品,還是做退貨退款處理,都意味著巨額資金的直接流出。</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重要的是,品牌聲譽遭受的重創。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圍繞“羅馬仕充電寶還能買么?”的討論不絕于耳,很多原本的忠實用戶,鑒于目前發生的安全事故及存在的隱患,未來可能都不再會購買羅馬仕的充電寶。</p><p style="text-indent: 2em;">可以說,幾乎在一夜之間,羅馬仕的品牌形象就從 “實惠可靠” 轉變為 “危險不可靠”。這種近乎絕對的負面形象,想在短時間內得以扭轉,艱難程度可想而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羅馬仕“倒霉”至此,當然,安克、綠聯科技、倍思科技等頭部充電寶品牌也難以幸免。</p><p style="text-indent: 2em;">比如安克創新,原本是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出海的標桿企業,早在2013年,就已是亞馬遜平臺上最大的3C配件品牌;目前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1億名用戶。</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也不得不下架了所有官方電商平臺相關型號充電寶,并為消費者提供了三種補償方案,包括全額退款、升級換新和安克商城代金券(原訂單金額+50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慘的是,安克不光要在國內召回70多萬件充電寶,在美國也要召回近116萬件。僅召回的這 186 萬件充電寶,大致按平均單價 100 元人民幣估算,直接損失就達到了 1.86 億元,而實際損失遠不止于此。</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據安克2024年財務數據,充電寶這類充電儲能類產品的營收,占總營收比例超過50%。這也意味著,此次召回,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將嚴重拖累其業績;再加上為挽回聲譽而投入的營銷費用,公司利潤下滑,甚至出現季度或年度虧損,也未可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整個行業角度來說,此次事件,也暴露了充電寶行業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風險。</p><p style="text-indent: 2em;">長期以來,充電寶行業要么比拼誰的充電效率高,要么比拼誰的體積重量更小,無論是哪一種,都意味著要將巨大的電能、以極高的效率、灌入小小電芯內。而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電流產生的熱能,在狹小的空間中如何疏散?就成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然,這種集體無視的后果就是,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一夜退場、頭部品牌幾乎“全員惡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消費者對充電寶品牌的信任也被消耗殆盡。經此一事,任何一個消費者在購買充電寶時,心里都會“犯嘀咕”:這個產品質量可靠么?會不會發生自燃或者爆炸?最終導致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時會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偏向那些未受到此次事件波及的品牌。</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目前來看,小米或許能在此次召回事件漁翁得利?</p><p style="text-indent: 2em;">原本,小米就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電源生產商,大約占有8%的市場份額;其次,他的電芯供應廠商,除了安普瑞斯之外,還有力神、ATL、LG樂金等,公開資料顯示,后3家的供應占比分別為60%、15%、10%,供應鏈較為分散。</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剛剛過去的618大促業績來看,小米旗下的酷態科,在充電寶品類成交額排名第一;而小米主品牌的33W充電寶,也位列“最受歡迎單品”榜首。</p><p style="text-indent: 2em;">再加上羅馬仕、安克等競品召回帶來的市場真空,消費者信任轉移到未被大面積影響的小米身上,也是很有想象空間的事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過,即使像小米這樣的品牌未受大面積波及,但充電寶易燃易爆事件引發的消費者對整個品類的擔憂,也仍然考驗著行業中的每個品牌,誰都難以獨善其身。</p>Tue, 24 Jun 2025 22:43:20 +0800
- 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http://www.yw28777.cn/2025/06/725/<p style="text-indent: 2em;">AI造富到底有多兇猛?</p><p style="text-indent: 2em;">近日,一起并購進入我們視野:海外互聯網巨頭Wix宣布,正式收購一家AI初創公司Base44,交易金額為8000萬美元(約合5.7億元人民幣),以現金支付。</p><p style="text-indent: 2em;">乍眼一看,交易雙方都算不上很知名。但在氛圍編程(Vibe Coding)社區里,Base44風頭正勁。它身上有著太多不可思議:</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一位90后程序員Maor Shlomo創辦,成立至今短短6個月,公司已經實現盈利。正值高速發展之際,創始人卻把公司賣了,自己和員工意外實現財富自由。</p><p style="text-indent: 2em;">因為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樣一家公司背后,只有8名員工。</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一位90后程序員創業,半年就開始盈利</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實在Base44項目之前,Shlomo就在AI創業圈小有名氣。</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31歲,Shlomo是一位程序員。早在2017年,他就與朋友共同創辦數據分析公司Explorium。后者目前擁有100多名員工,并獲得全球知名投資機構Insight Partners的投資。</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01381166572.jpg" title="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 1.jpg" alt="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 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直至2024年,在一次旅行中,Shlomo萌生了做一個副業項目的想法。很快,他將目標瞄準Vibe Coding賽道,即氛圍編程。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由AI驅動的編程范式,開發者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就可以生成代碼并直接應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著大模型爆發,Vibe Coding在硅谷技術圈中走紅。硅谷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數據顯示,YC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初創企業,它們95%的代碼是由AI編寫。由此,一批專注AI輔助編程的初創公司開始興起,Base44就是其中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起初,Base44并非一家正式的公司,從創意到上線的全過程,均由Shlomo個人主導完成設計與開發。今年1月,Shlomo在社交平臺宣布正式啟動Base44。他稱這為“一場登月式實驗”——讓每一個人,無論是否具備編程能力,都能構建完整的軟件系統。</p><p style="text-indent: 2em;">“只需要幾分鐘即可將您的想法轉化為產品”,點開Base44網頁,只需要在對話界面輸入文本提示,平臺就能構建完整的應用,包括數據庫、存儲、身份驗證、分析和集成等,同時還支持電子郵件、短信和地圖等功能。</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01367115166.jpg" title="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 2.jpg" alt="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 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Base44之所以能火起來,也得益于Shlomo在社交平臺上的宣傳。他記錄了Base44創業至今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吸引了一批開發者和投資人關注。在公司構建底層AI能力上,他解釋道,因為OpenAI模型成本過高,最終選擇通過AWS平臺接入Anthropic旗下的Claude大模型。不久前,亞馬遜邀請他們在AWS特拉維夫開發者大會上進行現場演示。</p><p style="text-indent: 2em;">成立短短6個月,Base44進展飛速——據Shlomo分享,公司從0美元到100萬美元ARR,只用了3周時間;7周內用戶數量突破14萬,目前用戶已經超25萬。</p><p style="text-indent: 2em;">與過去AI創業燒錢的印象不同,Base44目前已經實現盈利,刨除了高昂的大模型調用費用后,公司5月份仍實現了18.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7萬元)的利潤,令人驚訝。</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是一段瘋狂的旅程”,Shlomo感慨,短短幾個月便形成一個龐大的用戶社區,令人難以置信。“我們正處于強勁發展勢頭——說實話,這是我見過的處于這個階段的公司中最好的”。不出意外的話,Base44或許將很快成為又一個AI獨角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他把公司賣了,8名員工身家千萬</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是我能為Base44及其社區做出的最佳決定”,Shlomo坦言。經過幾天的徹夜討論后,他最終選擇賣掉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后軟件公司Wix正式宣布,以8000萬美元現金(約合5.7億元人民幣)收購Base44,這也是Vibe Coding領域的第一筆并購交易。</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次買方Wix,外界可能并不熟悉,但在以色列卻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巨頭。2006年由三位科技達人創辦,該公司為用戶提供網站開發服務,至今全球注冊用戶超過2.6億。2013年,Wix在納斯達克上市,最新市值超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0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與許多科技公司一樣,Wix也在積極響應AI浪潮,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可視化設計工具Wixel、個人人工智能助理Astro等。這次收購,也是Wix邁向“AI驅動的全功能軟件生成平臺”的關鍵一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Wix總裁Nir Zohar透露,公司曾考慮過其他幾家候選公司。盡管Base44目前規模小于其他競爭對手,但其策略更具吸引力。對于本來就提供無代碼網站構建平臺的Wix來說,將Base44的對話界面集成到其現有工具中,使用戶能夠快速構建完整的應用程序。同時,Base44成立短短六個月盈利頗豐,潛力極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協議條款,Wix收購Base44的初始對價約為8000萬美元。若Base44員工選擇留下來,將獲得其中的2500萬美元作為留任獎金。此外,Wix還會根據一些業績指標支付額外的獎勵直到2029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此,又一個AI造富神話誕生。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Base44成立至今沒有進行任何外部融資,Shlomo是其唯一股東,手下共有8名員工。換言之創業短短半年,Shlomo便至少成功套現4億,手下員工也將輕松躋身千萬富豪。</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AI造富潮,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崛起</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商業世界里,動輒暴富的故事并不少見。但若說僅憑幾個人便能創造數億估值,放在兩三年前還難以置信。如今,“幾個人,1家公司,估值上百億”的案例在AI時代比比皆是。正如螞蟻集團前CEO、阿里巴巴前合伙人胡曉明所說:</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數字化時代,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樣的案例正在涌現。在海外,一份名為“頂尖精益AI Native公司排行榜”的名單流傳甚廣,其中細致羅列了30多家團隊規模較小,但營收非常可觀的初創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文生圖領域明星企業Midjourney,由David Holz創立于2021年8月,僅靠40人團隊,憑借著付費訂閱的商業模式,實現年營收5億美元,人均創收高達1200萬美元。至今未融過資,但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來自迪拜的社交平臺Telegram,成立十余年仍保持30人的工程師團隊規模,年收入超10億美元;作為Base44競爭對手,Cursor靠20人團隊干出1億美元的年收入;只有4人團隊的AI卡路里追蹤應用Cal AI,卻做到了1200萬的年收入,人均創收300萬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縱觀這份統計中,這批創業公司員工人數不多,但自我造血能力極強。上榜公司平均員工數20人,人均年創收279萬美元,單個員工大約對應了1.4億美元的估值,分別是蘋果市值的8倍、Google的14倍。其中,近一半公司尚處于A輪之前的早期融資輪次,Midjourney、SubMagic、Cal AI、Chatbase、Conversion等幾家公司甚至還未進行過任何外部融資。</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免感慨一句,時代真的變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傳統的創業模式下,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往往需要快速擴展團隊來應對各種運營挑戰。但AI的到來,已經徹底改變了團隊瘋狂擴張、多輪融資的傳統創業敘事,團隊規模不再與產出能力畫等號,小團隊也有可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p><p style="text-indent: 2em;">前不久,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在AI峰會上提及,“下一家估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也許只有一個人。”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也預測,距離出現“一人獨角獸”的時間不會太遠。</p><p style="text-indent: 2em;">“人們曾認為AI顛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動,但現實是,不被看好的小團隊反而可能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BEYOND Expo 2025大會上多次談起了“技術顛覆”,在他看來,恰恰是年輕人、小企業在AI領域擁有大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想起很久之前,Sam Altman就和一些科技公司CEO朋友打賭:什么時候會出現第一家只有1個人的10億美元級別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幕,越來越近了。</p>Tue, 24 Jun 2025 01:53:21 +0800
- 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http://www.yw28777.cn/2025/06/724/<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698844121903.jpg" title="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1.jpg" alt="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北京時間6月23日,特斯拉備受期待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服務終于在周日開始試點,向著與Alphabet旗下Waymo正面交鋒邁出了第一步。Waymo目前是美國唯一一家提供完全自動駕駛付費接送服務的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首先投入大約10輛Model Y進行試點,并承諾把安全作為重中之重。他表示,特斯拉有能力快速擴展規模,并計劃推出一款專為自動駕駛出租車打造的車型Cybercab。</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馬斯克在X上轉發的視頻,社交媒體網紅們周日在奧斯汀多個地點預訂并乘坐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p><p style="text-indent: 2em;">以下是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與Waymo、亞馬遜旗下自動駕駛公司Zoox的對比。Zoox也準備推出自己的商業化服務。</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運營范圍</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Waymo已經在舊金山、洛杉磯、菲尼克斯以及奧斯汀對自動駕駛出租車進行了商業化部署。特斯拉則剛剛在奧斯汀開啟試點。</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698854207146.jpg" title="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2.jpg" alt="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2.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Waymo和特斯拉的運營范圍對比</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Waymo還在拉斯維加斯、圣迭戈、華盛頓特區、亞特蘭大、邁阿密測試其自動駕駛出租車。</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trong>02 車型、技術能力</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Waymo現在使用的是捷豹I-Pace電動SUV。特斯拉則是Model Y。Zoox則專門為自動駕駛出行設計了可雙向行駛的定制化自動駕駛汽車。</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698872994115.jpg" title="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3.jpg" alt="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來了,無人駕駛 也收小費-3.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Waymo、特斯拉以及Zoox詳細對比</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自動駕駛技術來看,Waymo依靠激光雷達、攝像頭、雷達,屬于Level 4等級(在限定區域自動駕駛,無需配備駕駛員)。特斯拉則完全依靠攝像頭,目前正在測試Level 4級別自動駕駛。Zoox則和Waymo一樣,使用激光雷達、攝像頭、雷達,但是自動駕駛級別方面和特斯拉一樣,正在測試Level 4級自動駕駛。</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為止,Waymo每周提供超過25萬次自動駕駛服務。特斯拉剛剛投入了十輛汽車進行試點。Zoox則正在利用20多輛車進行測試。</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Robotaxi 也要小費</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汽車博主常巖發微博稱,目前Robotaxi都是統一收費 4.2 美元,所以路費沒有太大參考價值,不過Robotaxi 也要小費。</p><p style="text-indent: 2em;">因為現在是試運營階段,人多車少,白天經常需要等待 20 分鐘。</p><p style="text-indent: 2em;">坐上 Robotaxi 時,它會自動登錄你特斯拉云端賬戶的部分設置和應用,并準備就緒。Apple Music 應用會顯示用戶所有的播放列表,一上車就可以開始播放。 </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很多美國吃瓜群眾的心情是:HW3.0 用戶的命也是命,你覺得特斯拉Robotaxi怎么樣呢?</p><p><br/></p>Mon, 23 Jun 2025 23:49:31 +0800
- 拒絕依賴 英偉達,亞馬遜 新自研AI訓練芯片2025年末量產http://www.yw28777.cn/2025/06/723/<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yw28777.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21750602729214289.jpg" title="拒絕依賴 英偉達,亞馬遜 新自研 AI 訓練芯片2025年末量產.jpg" alt="拒絕依賴 英偉達,亞馬遜 新自研 AI 訓練芯片2025年末量產.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全球主要云計算廠商(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甲骨文OCI、阿里云、華為云等),目前幾乎都在使用英偉達的AI芯片。不過,云廠商一直期望能夠自研AI芯片,擺脫對英偉達的依賴。</p><p style="text-indent: 2em;">國際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 2024年數據顯示,英偉達目前在AI芯片市場份額高達65%。AI芯片主要分成訓練、推理兩類。在訓練芯片市場,英偉達幾乎處于壟斷地位。全球幾乎所有公司,都要靠英偉達的AI芯片訓練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3月,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曾在GTC(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2025大會披露,美國四大云廠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CP、甲骨文OCI 2024年采購了130萬枚Hopper(H100/H200)系列芯片,2025年將采購360萬枚Blackwell系列芯片(GB200)。</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全球最大云廠商,亞馬遜AI芯片自研步伐正在加快。它自研的Trainium系列AI芯片已大規模出貨。6月20日,《財經》在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峰會了解到,亞馬遜自研的AI訓練芯片Trainium 3將于2025年末量產。亞馬遜自研的上代Trainium 2芯片,也已經被亞馬遜投資的AI創業公司Anthropic用于訓練大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亞馬遜自研AI芯片已大規模出貨</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Trainium 3在2024年12月初首次被發布,但當時尚未大規模量產。亞馬遜AWS CEO(首席執行官)Matt Garman(馬特·加曼)在re:Ivent演講時曾披露,Trainium 3芯片性能比其前代產品Trainium 2提升兩倍,能效提高40%。這款芯片采用了臺積電的3nm工藝制程,這是數據中心芯片最先進的工藝。</p><p style="text-indent: 2em;">亞馬遜管理層在2024年報后的投資者電話會中曾披露,公司在全力開發Trainium 3,預計將于2025年底發布預覽版,并隨后將Defining(直譯為定義,指芯片設計最初階段,對芯片功能、功耗、性能、成本等指標進行規劃)Trainium 4。</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使用Trainium 2訓練大模型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突破。因為,目前大部分云廠商的自研AI芯片通常只被用于推理這種難度更低的工作。自研AI芯片用于訓練,需要進行大量軟件適配工作。這需要亞馬遜和Anthropic共同投入工程師進行反復測試。</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計算官Tom Brown(湯姆·布朗)2024年12月曾宣布“雷尼爾計劃”(Project Rainier)——Anthropic未來將使用一個擁有數十萬Trainium 2芯片的集群。芯片數量將是Anthropic當時算力集群的5倍以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亞馬遜管理層在2025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中披露,Trainium 2相比其他AI芯片,性價比高出30%-40%。一位亞馬遜AWS中國區人士介紹,Anthropic和亞馬遜的緊密戰略關系是這些合作的基礎。</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是一家對標OpenAI的AI創業公司。它和亞馬遜AWS深度綁定。大部分亞馬遜AWS的客戶,都會默認首選Claude系列模型。國際創投數據庫Crunchbase顯示,Anthropic 2023年至今已完成14次融資,總金額182億美元。其中,亞馬遜向Anthropic三次投資80億美元,是Anthropic最大投資者。</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科技大廠自研芯片越順利,對英偉達越不利</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5年,生成式AI的落地在加速。這將導致算力消耗大幅增長。幾乎所有云計算廠商都在加大資本開支,用于采購芯片、服務器,建設數據中心。</p><p style="text-indent: 2em;">亞馬遜管理層在2024年財報后的電話會議曾披露,計劃2025年投入1000億美元資本支出,增速接近30%,主要用于云業務。這在全球科技公司的資本開支計劃中是最高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亞馬遜1000億美元資本開支,其中很大一部分會被用于采購芯片。一位中國云廠商戰略規劃人士曾分析,科技公司的資本開支,80%被用于算力基礎設施。算力開支中,至少30%被用于采購AI芯片。如果照此計算,亞馬遜2025年AI芯片采購支出可能超過20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亞馬遜沒有公布AI芯片中,自研芯片和英偉達芯片的占比。但亞馬遜管理層在2024年12月的re:Ivent曾明確表示,未來AI訓練/推理自研芯片的采購比例將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亞馬遜的算力集群中,自研AI芯片占比越大,英偉達AI芯片占比相應就會越小。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關系,而且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其他云廠商——目前,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公司都在自研AI芯片,這些自研芯片都會蠶食英偉達的市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記者了解到,目前華為的自研芯片昇騰、百度的自研芯片昆侖芯都被用于訓練大模型。英偉達過去無可替代的壟斷地位正在松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2024年報披露,目前超過45%的收入來自大型云廠商及科技公司。亞馬遜、微軟、華為、阿里、百度等大型科技公司自研芯片越順利,對英偉達的未來業績增長就越不利。</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實上,亞馬遜的CPU(中央處理器)已實現了類似替代工作。目前,亞馬遜全球新增算力的一半以上都是基于Arm架構Graviton系列自研芯片,數量已超過英特爾、AMD銷售的x86系列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中國云廠商芯片負責人曾表示,云計算需要降低計算成本。理論上說,在實現量產的前提下,自研芯片通常比英特爾、英偉達的芯片采購成本、運營成本更低。節省下來的成本可以讓利給客戶,用于降低算力價格,最終實現云計算的規模優勢。</p><p><br/></p>Sun, 22 Jun 2025 22:28:06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