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 斷供大陸芯片公司,16/14nm被限!
近日,一則重磅消息引爆半導體圈:臺積電正式通知大陸多家芯片設計公司,自1月31日起,若16/14nm及以下制程產品,若未在美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白名單的“approved OSAT”中封裝,且臺積電未收到認證簽署副本,將暫停發貨。
毫無疑問,臺積電是在緊密配合美國的最新出口管制禁令,進一步限制中國AI 芯片的發展。
美國1月公布的出口管制禁令,對芯片設計廠商和封測代工商設定“白名單”。不在名單中的芯片設計企業,要么向美國提交申請,要么將封裝交給白名單企業。
名單中,芯片設計廠商33家均為西方知名半導體企業,封測測試企業24家,包括日月光、格芯、Intel、臺積電、聯電等。
目前,已有多家大陸IC設計公司表示受到影響,被迫將芯片轉至美國批準的封測廠進行封裝。也有一些芯片廠商本來就與白名單內的封測廠合作。
有合作還好,若無合作,交付周期將大打折扣;即便合作,調整周期排期生產也非易事,交付周期將大幅延長,甚至可能導致客戶流失。
更甚者,部分芯片設計公司被要求將敏感訂單的流片、生產、封裝、測試全外包,且全程不得干預。
這意味著,大陸在先進制程領域的一舉一動都將暴露在美國的監控之下,任何突破都可能招致更嚴厲的打擊。
這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性和保密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臺積電財報數據顯示,其3nm、5nm、7nm等先進制程營收占比高達74%,而16nm來自大陸的營收占比不足10%。 因此,此次斷供對臺積電自身影響有限,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圖和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打壓卻不容忽視。
從長遠來看,也將倒逼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加快自主研發和國產替代的步伐。
國內晶圓廠、封裝測試企業迎來發展契機,芯片設計公司也將加大研發投入,探索先進芯片設計技術,降低對國外先進制程和封裝的依賴,加速自主研發與國產替代進程。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大陸半導體產業唯有堅持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贏得最終勝利。